第3章 人本之爱:亲情 (3)

第3章 人本之爱:亲情 (3)

苍天在上,对一个丝毫没有贪婪、自私、自欺、自怜的人,有谁会称其为自然或正常?这绝对是一种不同凡响的“自然”、未曾堕落的自然之巅!这样的“人” 我们只见过一个,而他一点也不像心理学家眼中的那种普罗大众:一团和气、顾全大局、随遇而安、婚姻美满、工作顺利。世人说他“魔鬼附体”,并最终将他赤身钉死在十字架上;面对这样的世界,他岂能真正做到“随遇而安”?
第3章 人本之爱:亲情 (2)

第3章 人本之爱:亲情 (2)

从一个更高的层面,这就好像我们诡辩说,因为没人可以靠德行得到神的恩典,所有我虽然不配却仍然有权利得到。然而,无论是亲情还是神的恩典,我们其实都没有必得的权利。我们拥有的不是“必得的权利”,而是“合情合理的期望”。
第3章 人本之爱:亲情 (1)

第3章 人本之爱:亲情 (1)

正是亲情让我们学会了宽容大度;对那些“碰巧在那儿”的人,亲情首先教导我们要关注,接着是忍耐,然后会心一笑,继而喜欢,最后赞赏。那些人是专为我们而造吗?感谢神,当然不是。他们就是他们,他们的奇妙我们难以想象,他们的价值我们难以估量。
第 2 章  心为物喜 (3)

第 2 章 心为物喜 (3)

当道义之名以这种方式乘虚抢占了爱国之情的堡垒,这其实是用下策取代了上策。上策是让国民凭着爱国之情而参战;这时,他们当然不是罔顾道义,正直的人当然需要确保自己的国家是站在正义的一方,但他们定然只是为了国家之实而战,而不是为了正义之名而战。
第2章 心为物喜 (2)

第2章 心为物喜 (2)

正是大自然才让我领悟到“荣耀”的涵义,我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其它途径能让我知道“荣耀”为何物。如果我不曾亲眼目睹那些深不见底的幽峡和直上云霄的峭壁,我就不会真正明白“敬畏神”是什么意思,以为只要谨慎处之、敬而远之便能平安无事。如果大自然不曾将我里面的种种渴望唤醒,我现在所能明白的“神的爱”,其中的绝大部分内涵将是一片空白。
第2章  心为物喜

第2章  心为物喜

我们对某物做出甚好的评价,我们对某物付出近乎匹夫有责式的关注(或致敬),我们期望某物保持原样并且永不改变,即或自己无缘享受也深愿如此。这些评价、关注和期望的对象不限于物,也可以是人。当赏心悦目之乐应用到比事物更高等阶的对象时,我们称其为赞赏之爱。比如,一位男士赞赏的对象是一位女士时,那叫倾慕;对象是另一位男士时,那叫英雄崇拜;对象是神时,就是敬拜。
《谈情说爱》第1章  爱之序曲:施予和依赖

《谈情说爱》第1章  爱之序曲:施予和依赖

我们今生对神的效法乃是凭自己的意志做出的选择;这种出于自愿的效法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与神相像。而耶稣,那位道成肉身的神,正是我们的榜样和效法的对象;我们要效法的不仅仅是走向十架的耶稣,也包括在工作中、路途上、人群中的耶稣,效法他如何面对众人喧嚣的要求、粗鲁的反对,如何牺牲个人的安宁与隐私,如何处理外界的各种干扰。
《谈情说爱》译者序

《谈情说爱》译者序

神本之爱(博爱)之所以超越人性,是因为这种爱是无条件的爱,而人本之爱是有条件的爱。圣经中有许多神本之爱的例子。亚伯拉罕献以撒,动了慈心的撒玛利亚人,和殉道的司提反,正是为神舍己的施予之爱。亚伯拉罕出吾耳,抛弃渔网跟随主的彼得、安得烈,他们所怀的是对神的超越人性的依赖之爱;而耶路撒冷教会坦然接受安提阿教会的奉献,体现的则是对主内肢体的超越人性的依赖之爱。没有对神的超越人性的赞赏之爱,大卫便写不出那么多灵歌颂词。
《含悲思恸》译者后记

《含悲思恸》译者后记

一个经受苦难的人必定会失去某样东西,而失去的就再难挽回,这是铁律。但如果他同时又是一个基督徒,痛定思痛就一定会明白:所失去的东西,主果然以自己来代替。这便是一个受苦之人所得的福。而这样的一人之福,会滋生出更大更多的福,只要此人“甘愿做管道”将自己所得的安慰“施给”正在经历苦难的人,将“主的爱”释放出去。
《含悲思恸》(18) 一尘不染卿去也

《含悲思恸》(18) 一尘不染卿去也

这种“在智慧上交互感应”的密契的确不需要情感;没有情感的介入,密契依然是完美无缺,令人瞬间心旷神怡,活力充沛。难不成,这种密契就是爱本身?在今生里,之所以它总是与情感同时出现;并非因为它本是一种情感,或需要情感伴随,而是因为人属世的魂、神经系统、和想象力,只能用情感来回应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