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迹思辨》译者序

《神迹思辨》译者序

你相信世上会有神迹发生吗?你相信圣经中记载的神迹吗?有人说,信者恒信,疑者恒疑。鲁益师的《神迹思辨》这本书(Miracles,1947年初版,1960年修订),忙碌的现代人有必要读吗?

信者恒信,此言不虚。但信心也分两种。一种信,是像小孩子那样的信心,简单、纯粹,有这种信心的人最有福气;除非你有负担在传福音的时候向人释疑,否则自己专注于读经祷告足矣,不需要在这本书上浪费时间。另一种信,是像我这样的信心,信则信矣,但最初总是信中有疑,心中嘀嘀咕咕、脑中稀里糊涂;这本书对这种人最有帮助。另一方面,疑者恒疑,这倒不一定。疑者,只要在心中的壁垒上凿开一点小孔,多少总会透进些许阳光,借机看一下另一个人的观点总是好的,万一自己错了呢?毕竟,在非物质领域,个人出错的概率相当大。这本书也许能帮助有理智的疑者不再固执己见,试着换个角度思考。因此,无论你目前处于何种境况,这本书都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你某些固有的想法,建立或坚固你的信心。

什么是神迹?当你仰望夜空看到星河浩瀚灿烂无边,当你环顾四周看到四季交替生生不息,当你想到杂乱无章的原子竟然可以凝聚成为美轮美奂的世间万物,当你听到婴儿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你都在见证神迹。但本书谈论的不是这种神迹。当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幡然悔悟,当一个身陷绝境之人重见生机,当一个罹患绝症之人得到了医治,当一个骄傲自大之人学会了谦虚,当一个无神论者心中响起了圣诗,那就是神迹。但本书谈论的也不是这种神迹。在本书中,神迹是指超自然力量对大自然的干预。还记得有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大脑是思考器官,但大脑为什么会进行理性思考?科学并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为孕育科学的理性远远超越了科学的范畴,因为每个人的理性其实就是一个超自然实体,它植根于一个永恒的理性之主、自有永有的神。每个人的理性都是那个超自然的理性之主探入大自然的先锋、箭尖、或矛头。凡有人类思想的地方,大自然都会被神刺穿,就会有神迹在那里发生。但是,虽然人类理性对大自然司空见惯式的入侵确实就是神迹,本书谈论的也不是这种神迹。鲁益师仅仅把人类的理性用作超自然存在的证据,而将讨论的重点集中在耶稣所行的那些神迹。借着谈论基督神迹,鲁益师带领读者一瞥已经被神开启的新天新地。百年之前,在金陵神学院教授新约的贾玉铭在其《基督圣迹》一书中说:“浏览新约之卷首,可见上帝如何于此腐败罪欲之世界,大施其智能与仁爱。其复新万有之化工,于兹伊始,渐旧而渐老之世界遽为之一变,而为此世界特开一新纪元焉。” 希望鲁益师的《神迹思辨》这本书也能为善于理性思考的读者你铺设一条崭新的思维之路。

在原书中,序言是第1章,序言之前是鲁益师于1946年在《流光如潮》上发表的一首小诗《陨石》。我将小诗和序言单列,分别称之为“诗“、”云”。由于序言单列,原书的第2章变成第1章,依次类推。除了小诗和序言,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智、明、道”,分别对应于第1章至第4章。开篇第1章,鲁益师从本质上对自然主义和超自然主义加以区分。在第2章,为了说明大自然之外还有超自然的存在,他从人的理性(理智、推理能力)入手:“了解光的人不是他们的眼睛特别明亮,而是他们研究过这门科学。人们心理上对环境的反应也是如此——我们的好奇心、厌恶、喜悦、期望——可以无限地进化,但它们始终只是反应。这种非理性的反应绝对不可能进化成逻辑推理能力。” 在第3章,他接着又从人的推理能力谈到人的想象力与神的原创力之间的区别:“我们的想象只是对来自于真实世界的各种元素进行重新组合,没有人可以想象出第六种感觉或者第四种原色……我们必须将创造基本元素的能力归功于神:神不仅创造了三原色和五颜六色,还创造了各种感觉器官、空间、时间、物质,并且神让他所创造的万物通过意象的形式进入他所创造的人脑。” 在第4章,他进而专门论证人类的道德观也有超自然的来源:“如果我们要继续做出道德判断,我们就必须相信人的道义良心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只能是衍生于某种绝对的道德智慧。” 如果你读过第一部分这些枯燥的论证之后还没有昏昏欲睡,恭喜你已经闯过了第一道难关!

第二部分是“拨、雾、见、天”,分别对应于第5章至第8章。为了拨开人们心中的疑虑,鲁益师在第5章指出:每个人心中的理性和道德成分都是超自然努力进入大自然的一个切入点……它代表了永恒的理性与大自然在那个特定点上通过讨价还价所达成的结果或所确定的边界。一个最明显的事物可能正是最容易被人遗忘的事物——它被人遗忘并不是因为它遥不可及或者深不可测,而是因为它近在咫尺以致于人们熟视无睹。就像人们用母语说话时不会注意语法的存在一样。紧接着鲁益师在第6章又为读者吹散两团迷雾:(1)古人相信神迹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现在我们知道那在科学上是不可能的;(2)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中最大的东西,而人类是最重要的生物,所以造物主特别偏爱人类;但现在人们已经认识了宇宙的真正浩瀚,人们再相信神迹就显得荒唐可笑了。对这两个谬论鲁益师如何回应?读一下第6章你自会见分晓。在第7章,鲁益师阐明了大自然与神迹之间的奇妙关系:神迹的非凡魅力,不在于它向自然规律按了暂停键,而在于它为自然规律提供了崭新的素材。在第8章鲁益师又向人揭示了大自然的真实面目:如果大自然注定会耗尽而亡,我们将会怀念这个时而害羞时而张扬的被造物,这个妩媚的女人,这个淘气的姑娘,这个不可救药的仙女,这个冥顽不化的女巫。但神学家告诉我们,她和人类一样,要被救赎。她表现出来的“虚荣”是她的病,而不是她的本质。她的性格将会被治愈,而不是被驯服。我们将来还能够认得她——我们的宿敌、朋友、玩伴和保姆。

第三部分是“融、会、贯、通”,分别对应于第9章至第12章。在第9章,针对圣经中提到的“天堂”、“宝座”、“神的儿子”这些让人浮想联翩的字眼,鲁益师剖析了“真相”、“大脑意象”、“语言修辞”这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逐渐融化人们对神迹的抵触心理。基督信仰与泛神论的正面会战终于在第10章上演。一个“非人格化”的神——很好;一个处于我们主观想象中的神、具有真善美的神——更好;一种在我们体内涌动的无形生命力,一种我们可以利用的巨大力量——那种神最令人满意。但那位至大的真神不是这样,他更具体、更活泼、更令人捉摸不透。鲁益师接着在第11章阐明“规则之上还有更高的规则”:倘若我们能够从整体上参透“神从始至终的作为”其最内在的精髓,那么神这位伟大的工匠对大自然的种种神迹式的干预,究竟是他毫无必要的弄巧成拙,还是最真实、最深刻地呈现了他作为的完整统一,对此我们就应该能够做出判断。在第12章,鲁益师从概率论的角度打通读者的任督二脉,指出无论是“事发之前的机会概率”或者是“基于历史经验的统计概率”都无助于人们确定神迹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必须根据人们天生就具有的那种对事物的适配感来判断神迹。

第四部分是“创、始、成、终”,分别对应于第13章至第16章。有了前面的铺垫,论证的高潮终于开始。第13章聚焦道成肉身这个开创人类新纪元的大神迹,讨论了其中蕴含的四个准则:人的灵体合一、降而复升的方式、拣选、和替代。其它任何一个神迹,要么是道成肉身这个大神迹的前奏,要么是道成肉身的具体彰显,要么是道成肉身的尾声。正如每个自然事件都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呈现出大自然的整体性质一样,基督教中的每个特定神迹,也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呈现出“大神迹”的性质和意义。在第14章,鲁益师首先对基督所行的神迹进行分类,然后主要讨论“化平凡为神奇”的人间神迹,即,这些事情神原本已经在大尺度上向人展现,无奈人类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于是耶稣以化繁为简的形式让它们速成再现。换句话说,每一个神迹,它其实已经被神用大得令人难以察觉的字体写满了整个大自然这块巨大的画板,神现在只不过是把同样的内容用人们易于辨认的小楷字体书写。第15章所聚焦的神迹则属于已经被耶稣所成就的新天新地,包括耶稣登山变像和耶稣复活之后的身体,也提到了天堂以及复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的祷告和灵修,无论是在呼啸的劲风中还是在宁静的阳光中,无论是在朝气蓬勃的早晨还是在倦鸟归巢的傍晚,你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无论是健康或生病,都同样会受到祝福——不同的祝福。即便就在今生,我们都已经看到神如何将属灵的内涵赋予所有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神会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将他对那个时刻的祝福化成明确的祝福。第16章是结语,鲁益师勉励读者在合上本书之际不要重新缩回自己以前的惯性思维之中。

《神迹思辨》这本书不好读,不好懂。鲁益师以哲学家的视野带领读者进行有益的哲学思考,书中自然有许多烧脑的哲学术语。读者可能需要先逐渐习惯那些术语,然后顺着作者的思路细细品味,否则很容易不知所云。此外,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也需要注意“精神”、“灵性”、“灵命”三者的区别。“精神”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包括人的情感、激情、记忆等;这些虽然不是有形的物质但仍然属于自然界。“灵性”是指人的理性部分,这个相对超自然的成分是每个人在被造之时从神那里获得的。“灵命”又进一层,是理性之人自愿降服于恩典的神并在基督里成为天父的儿子时所呈现的那种生命。因此,人人只要意识尚存就会有“精神”,人人生来就具有“灵性”,但只有重生之人才会有“灵命”。本书不是专门讨论属灵生活的灵修书籍,因此“spirit” 一词出现的地方许多都是指人的灵性或理性(这在附录1中有说明)。

鲁益师是一位比喻大师。他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深奥的道理鲜活地浮现在纸面上。举个例子。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1907年曾经提到一个天才画家的作品被普通人用马赛克的方式临摹的例子。鲁益师借用这个例子并将其升华。他让读者想象这么一个族群,那里的人们天生患有智力障碍,他们看一幅画就像看马赛克一样,只能辨认出它是由无数个彩色小点组成;这些人费尽心血地研究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以便整理出一些规律。鲁益师用这个例子来比喻坐井观天的人类,向当时的人依稀展现了70多年后才出现的数字化时代。没错,这正是今天风靡一时的人工智能解析绘画的方式!电脑绘制出的画作确实令人惊叹,但如果深究其理,那其实只是电脑通过巨量的运算总结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规律然后再墨守成规进行模仿。有人会说,画家挥笔立就的艺术作品,虽然电脑可能需要慢吞吞地通过机器学习找出规律进行模仿,但电脑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何况千万个电脑还可以联网协作呀!是的,但那不是创新。虽然电脑发现的那些复杂规律与画家的灵光乍现的神来之笔根本不可相比,但电脑毕竟成功地画出了风格近似的作品呀!是的,但那只是赝品。电脑不仅不会感受到创造的喜悦,电脑的作品也没有灵魂。电脑只能制作出千篇一律的平淡,不可能在画中传达出独特的灵韵。即使某些地方有出人意料的“创新”之处,那也只不过是程序员无法控制的漏洞或者刻意在编码中设置的参数,让电脑有机可乘做一些局部的肆意涂鸦。直到天地都要废去,人工智能也无法与神造之人相提并论,因为他们的制造者之间差距太大。人造的电脑诚然有人无法相比的地方:记忆更强、运算更快,但神造的人也有神不屑相比的地方:心怀诡诈、冥顽不化。

鲁益师有一种辩论的天赋,他能以诗人的笔触将一个道理揉碎之后再巧妙地将碎片有机地穿插在上下文中,以致于产生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奇效。鲁益师的思辨术更像一把精光闪闪的钩镰枪。那杆长枪气贯长虹地迎面刺来,读者丝毫不觉疼痛枪头就已经深入骨髓,它继而顺着读者的思维因势利导,最后出其不意地忽然拉回,将读者护身的理念撕扯得片甲不留。的确,本书一开始,基督教义就会随着鲁益师的笔尖深深钻入我们的思维表面之下,通过各种意想不到的渠道与我们的知识进行沟通,与我们最深刻的理解和反思进行最大程度的调和,并与理性一起颠覆我们固有的肤浅观念。

本书除了讨论基督神迹之外,还穿插提到一些热点话题,比如,多个大自然、外星生命、民族传说、人的灵体合一、道成肉身对其它物种的意义、新天新地等等。有人会说,鲁益师天马行空般的思维令人赞叹,他向人展现的瑰丽画面引人遐思。但是,不见得他的每个观点都一定正确吧?没错,没有人可以做到完全正确。被封闭在自然界中的人类渴望了解天外的天,远比海螺想要了解人类更不靠谱。虽然我们在圣经的启示中有时可以窥见真道的一鳞半爪,在圣徒的灵程笔记中有时可以寻到真相的蛛丝马迹,但许多事情,比如复活之后身体的形状、将来与亲人在天堂团聚的方式等等,确实都无法通过人类引以为傲的科学去证明。然而,众圣徒蒙圣灵光照的真知灼见至少会胜过我们在黑暗中的摸索,鲁益师那些根植于神之本性的奇思妙想也要胜过我们自我陶醉式的胡思乱想!一个有理智的人,绝不会因为某些观点正合自己心意而心花怒放,也绝不会因为某些观点不合自己心意而一概排斥。自己琢磨不透的东西,听一听护教学家的观点总归没错,我们对身体的疾病还时常寻求不同医生的诊断呢!

你也许又会说: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圣徒先贤们的观点应该早就陈旧过时了吧?对此类疑问,鲁益师的回答是:“科学越发展越尖端、越接近自然规律;神学则正相反,可能越发展越远离真理”。骄傲的人在科学中赞叹人类的伟大以至于远离神,谦卑的人在科学中见证造物主的伟大从而敬畏神。若认为基督徒前辈们对神的理解比现代人更肤浅,这恰恰为我们自己的肤浅提供了证明。现代人的视力原本就不好,又戴上了厚实的墨镜,上面还加了一层层“科学”的薄膜,这大大减弱了我们洞察真相的能力!谦卑地摘掉墨镜,再矫正一下视力,你会惊奇地发现,你自己这条起起伏伏、后知后觉的黑线,在人生的每一个小站都会遇到龙飞凤舞、姿态万千的“红线”——那正是神为你量身定制的交响乐章,在创世之前已经奏响!

得彼天聪——2023年1月1日 · 圣地亚哥

3 Comments

  1. 马春杨

    期待你的新的翻译作品,看到这个序就感受到这是本不太好读或理解的书,期待你能用通俗易懂的中文给我们呈现出这本优秀的作品!

  2. 雪雁

    很棒的译者序!尤其喜欢你对“精神,灵魂,灵命”的翻译和定义

  3. marry

    翻译的精准神韵 期待下篇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