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最后一卷书中我想告诉你一些神学概念,但每个人都警告我不要这么做。 他们都说,“普通读者不需要神学;给他讲些简单实用的东西就够了。” 我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我认为普通的读者也会思考。神学就是“关于神的科学”,我认为任何想要了解神的人都希望对神有一个尽可能清晰、准确的认识。你又不是小孩子,干嘛要像小孩子一样待你?
从某种程度上,我非常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神学拒之千里。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为英国皇家空军演讲,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军官站起来说,“你讲的那些东西对我都没用。 但请注意,我也是个虔诚人。我知道有一位神。有天晚上我独自一人在沙漠中曾经感觉到他的存在,那种神秘的经历太震撼啦。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相信你讲的一切。对于任何亲身经历过神的人来说,你讲的那些关于神的条条框框看似精致,但都显得太小儿科、太迂腐、太不真实!”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非常同意那个人的说法。 我认为他在沙漠中可能真的体验过神。 当他从那种经历转向基督教信条时,我认为他确实是从真实的东西转向了不太真实的东西。 同理,如果一个人曾经从海滩上观望大西洋,然后再去看大西洋地图,他也是从一个真实的东西转向不太真实的东西:从真实的海浪转到一小片彩纸。但接下来才是重点。那个地图诚然只是一张彩纸,但你必须记住两点。首先,它是基于成百上千在大西洋航行过的人的真实经历绘制而成。从这方面讲,它有大量的经验做支撑,那些经验就像你在海滩上获得的经验一样真实;只不过,你的经验只是瞥了一眼,而地图则是将大量不同的体验融合在一起。 其次,如果你想去海外任何地方,那张地图绝对是必要的。当然,如果你只是满足于沿着沙滩走,你自己的目力所及比看地图要有趣得多。 但是,如果你想从英国去美国,地图就会比沿着沙滩走更加有用。
神学恰似那张地图。如果你只想对其中的基督教教义进行学习和思考,就不如我朋友在沙漠中获得的那种感受更真实和令人兴奋。那些神学教义不是神,它们只是一种地图。 但那张地图是基于千百名真正与神接触过的人的经验——与这些经验相比,你和我个人所能感受到的任何兴奋或虔诚都会显得非常初级、非常模糊。 其次,如果你想走得更远,你必须使用那张地图。 你明白了吗?那个人在沙漠中感受到的东西可能是真实的,而且肯定令人兴奋,但也就仅此而已,无果而终,也无可奈何。事实上,这就是模糊的宗教(全都是关于如何从大自然中感受神,等等)对人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原因。那就像在海滩上观望海浪一样,你可以尽情地仰天长啸、望洋兴叹。 但若你通过在海滩上观望的方式研究大西洋,你就不能到达纽芬兰;若你仅仅从鲜花或音乐中感受神的存在,你就不会获得永生。 若你只看地图却不出海你就不能到达海外的任何地方;如果你出海却不带地图,你就不会一帆风顺。
换句话说,神学具有实用性,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在过去,在教育和思想交流不太普及的时代,也许人们对神知道一点简单的概念就可以了。但如今情况不同了,每个人都会阅读,每个人都能听到大众所议论的事情。因此,如果你不听一听神学,并不是说你会对神一无所知,而是说你会对神抱有许多错误的想法——糟糕的、混乱的、过时的想法。有许多关于神的想法如今被人当作新颖的见解大肆宣扬,但其实在几个世纪前那些想法已经被真正的神学家们核查并抛弃。现代英国基督教的流行思潮其实就是一种倒退,那就像时至今日你还相信地球是平的一样。
因为,若你仔细思量,基督教的流行思潮难道不是在说:耶稣基督是一位伟大的道德导师,如果我们听从他的忠告,我们就有可能建立更好的社会秩序并避免另一场战争? 请注意,这种说法相当正确,但它告诉你的远远不是基督教的全部真理,而且它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诚然,假如我们接受基督的忠告,我们应该很快就会生活在一个更加幸福的世界里。 你甚至不必听从基督的教导;假如我们按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或孔子告诉我们的去做,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比现在要好很多。那又怎么样呢?那些伟大导师的忠告人们以前从来没有听从过,人们现在怎么可能会开始听从呢?我们现在又怎么可能更愿意听从基督而不是其他人呢?因为基督是最伟大的道德导师吗?但这只会让我们对他更加抵触。 如果我们连初级课程都听不进去,我们又怎么可能去听最高级的课程呢? 如果基督教仅仅意味着更多一点忠告,那么基督教就毫无意义。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人们从来就不缺忠告。再多一点也好不到哪里去。
但是,你只要翻开任何真正的基督徒著作,立刻就会发现他们所谈论的东西与那种流行思潮是截然不同的。 他们说基督是神的儿子(我会稍后解释);他们说那些相信他的人也可以成为神的儿子(我会稍后解释);他们说他的死把我们从罪恶中拯救出来(我会稍后解释)。
抱怨这些说法深奥难懂是没有用的。基督教宣称要告诉我们关于另一个世界的事情,而那个世界位于这个摸得着、听得到、看得见的世界的背后。你可以认为这个宣称是假的,但如果它是真的,它告诉我们的东西就必然会深奥难懂——至少和现代物理学一样难懂,并且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基督教最让人感到震惊的地方是,它说我们只要联于基督就可以“成为神的儿子”。 有人问,“我们不是已经是神的儿子了吗?神的父亲身份不正是基督教的主要观念之一吗?” 没错,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确实已经是神的儿子了。我是说,神就像父亲一样创造了我们、爱我们、看顾我们。 但是,当圣经谈到我们“成为”神的儿子时,这表达的显然是不同的意思。这就将我们带到了神学的核心。
其中一个信条说,基督是神的儿子,是“被生的,而不是被造的”,接着又说基督是 “在万有之先由天父所生”。请读者务必明白,这与“基督以人的形象降生在地球上”不是同一回事,那个人是童女所生。我们现在不是在考虑童女生子这件事。我们现在考虑的事发生在大自然被创造之前,在时间开始之前。 “在一切被造的之前”,基督是被生的,而不是被造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现代英语中,人们已经很少使用 “生囝” 或“生仔” 这两个词,但仍然明白它们的意思。 生,就是成为父亲;造,就是制作创造。区别如下。当我们说“生”的时候,是指一个东西生出与自己同质的东西:人类生出婴孩,河狸生出河狸幼崽,鸟生出能孵出小鸟的蛋。但当我们说“造”的时候,制作者会制作出与自己不同质的东西:鸟筑鸟巢,海狸建造水坝,人制造无线电设备——或者人也能制造比无线电设备更像自己的东西,比如,雕像。 如果他是一个手艺精巧的雕刻师,他可以制作出一个逼真的雕像。但是,雕像毕竟不是真人;它只是看起来像人,但它不能呼吸,不会思考,也没有生命。
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事情:神所生的是神,就像人所生的是人一样;神所造的不是神,就像人所造的不是人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说人不像基督,人不是神生出来的儿子。人类在某些方面可能与神相似,但他们与神不是同一类。人类更像是神的雕像或照片。
人的雕像具有人的形象但没有生命。 同样,人具有神的“形象” (我会解释这一点)或者说具有相似性,但人没有神所具有的那种生命。 让我们先来看最重要的一点,即,人与神的相似性。 神所造的一切都与他自己有相似之处。空间就像神一样伟大宽广:这并不是说空间的伟大与神的伟大一模一样,而是说那是一种象征,或者说,那是用自然界的术语来表达神的伟大。物质就像神一样拥有能量:不过,物理能量显然与神的能力迥然不同。植物界生生不息,就像神一样,因为神具有“永远的生命”;但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与神的生命并不相同,那只是神的生命的一种象征或影像。 当我们接着考虑动物时,我们发现除了生物学生命之外还有其它方面的相似之处。 例如,首先,昆虫持久的活动能力和繁殖能力与神时刻不停的活力和创造力有几分相似。 在高等哺乳动物身上,我们发现它们开始具有感情上的本能。这与神的爱不同,但有相似之处——不过,那种相似就好比是纸上的一幅风景画“像”一幕实景一样。 当我们谈到人类时,这种最高等的动物是我们所知道的与神最相似的东西(也许在其它世界中存在比人类更像神的生物,不过我们并不知晓)。 人类不仅有生命,而且会爱、有理性:生物学生命在人类身上达到了已知的最高水平。
但是,人在自然状态下无法得到属灵的生命,即,神所具有的那种更高形式、不同品质的生命。 我们对“生物学生命”和“属灵的生命”这两者都用到生命一词,但假如你据此认为两者必定是同一种,那就像是把“空间的伟大”和“神的伟大”当作同样的伟大一样无知。 实际上,生物学生命和属灵的生命之间的区别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要给它们取两个不同的名字。 我们通过自然途径获得的那种生物学生命叫“外在生命”,这种生命(就像其它自然之物一样)必然会衰亡,因此它只能通过空气、水、食物等形式不断地从自然界摄取能量来维持。创造了整个自然宇宙的永恒之神,他所拥有的那种属灵的生命叫“内在生命”。 可以肯定的是,外在生命与内在生命之间的相似性是在影像或象征意义上,这种相似只是照片与实景、雕像与真人之间的相似。
一个人从拥有外在生命转变到拥有内在生命,这个巨大的变化就像是一尊斧凿而成的石像变成了真人一样。这正是基督教的意义所在。 这个世界是一个伟大的雕塑家的商店,而我们都是陈列的雕像。商店里正散播着一个传言,说其中有些雕像有朝一日会变成活人。